歌唱的共鸣与"运弓"
作者:刘书铭 [2020-12-14]

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学生曾对我说,"你的另一个学生对我说过,你教唱歌从来不讲怎样才能有共鸣."."也许这正是我不同与别人的地方."我说.


沈湘教授曾说过,"歌唱是一个制造乐器的过程."我对此话原来百分百的认同.但今天想来,此话很有值得商榷之处.虽然此举看似有对已故大师不敬之嫌.然而出于对歌唱的热爱却不得不说.惟有请大师的在天之灵及其弟子们见凉了.


当一把小提琴被制作完成后,才能被称作小提琴.而在此之前,只能称其为木头或毛坯.而人在出生后甚至在出生前的一段时间里,已经成为一件可以唱歌的乐器了.所不同的只是人这个乐器的共鸣腔与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而小提琴的变化会小的使我们的眼睛看不出来.


学习小提琴,就是一个练习弓对弦的力量的控制,和手指在弦上跳动改变弦的长度的过程.而歌唱同样如此.不同之处仅在于,歌唱的弓是无形的气息,而改变弦的振动长度却要kao声带自身来完成.这也许正是声乐难学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小提琴从制作完成的那一刻起,其共鸣腔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否则它只是一块木头.而人也如此.但不知是否有人在教授小提琴时,会不停地说,要找共鸣,找共鸣呢?若真有人如此,恐怕会有人说他病的不轻吧.而在声乐界,这句话却成了许多人故作高深的口头禅.若非如此,倒被人当成有病了.


法国有位音乐家说过,"人间最美的乐器是歌喉."那么人体作为一件完美的乐器,需要的便是如何"运弓"和跳动"手指"发出恰如其分的基音,而这基音会不由自主地在共鸣腔里碰撞使之美丽.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